近日,北京国际饭店,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7年会举行,会议主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型城市群的构想与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副组长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等参会。
年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承办。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在年会上作了“轨道上的京津冀”的主题发言,重点回答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如何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
他首先做了科普,轨道交通决不是指一种交通方式,有人把它理解为高速铁路,有人把它理解为城际铁路,轨道交通是由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构建的完整体系。
他指出,中国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人们选择交通方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出行距离,二是需求强度。从出行距离角度看,出行得越远需求化的强度越高,需求强度越高越需要集约化的出行方式,因为非集约化方式无法满足这种需求,而超过10公里以上就必须依赖机动化的模式。给出等量的空间资源,小汽车的运输能力是1小时3000人,如果用公共汽车它能运输6000-8000人,是小汽车的2-3倍;如果选择了轻轨系统,1小时能运输3万人,是小汽车的5-10倍;如果选择地铁系统,它1小时能运送3-6万人,是小汽车的10-20倍。而在需求强度上,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平均标准是1万人/平方公里;欧美平均为3000-5000人/平方公里,中国的需求强度要比欧美大得多。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系统发展过程中需要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
如何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陆化普表示,当前的建设仅仅着眼在交通系统本身是不够的,轨道交通系统和周边用地一体化开发是综合破解交通拥堵、雾霾问题,发展动力和建立更美好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交通系统的关键。他呼吁,要大力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和周边用地一体化开发的模式,从而比较强有力地破解相关的难题。
来源:智能交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