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毅:这才是延长公路路面使用寿命的根本途径

展会快报 2017/10/09

黄毅:这才是延长公路路面使用寿命的根本途径

 

  长期以来,公路建设、管理者总愿拼命埋头苦干,研发使用世界先进施工材料、工艺,但当大家以为快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并沾沾自喜地看着身后一个个被抛弃的新型路用材料和工艺时,却突然匪夷所思惊奇发现:自己费尽力气研发应用的所谓“世界先进技术”一个个地被路面以上杂乱无章的交通秩序直接“接管了”---这些超先进的手段均在严重超载运输环境面前成了无畏的牺牲品。

  2014年至今,辽宁省在国省道干线公路上先后安装了30多套交通情况监测设备,主要用于监测普通公路上各类机动车动态轴重情况。普通公路上超载运输车辆轴重荷载远超规范规定的标准,严重影响着公路建设、规划、设计、养护等工作正常开展。

  公路路面是根据路上过往机动车的累计轴次(设计年限内累计轴次决定最终结构层材料选择和厚度)设计具体结构。目前个别公路上每天通过的机动车轴次大的惊人,若按实际轴次设计已无法保证现有路面在设计周期内的安全使用,没到设计年限就过早达到超轴次服役,路面开始出现破坏。

  超载运输影响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轴次超大,影响设计正常取值

  就目前各站点常年统计数据分析,除附近设有治超站的站点轴次相对较小,其余站点的轴载均超过万次/日,个别的站点达20多万次/日。未超载车辆产生的轴次较小,占断面总轴次不足1%,而超载车辆产生的轴次非常大,均占99%以上,是导致实际断面轴次超大的主要因素。设计中日均当量轴次不容易确定,一是个别超载车辆是实际存在的,较大轴次数据不能剔掉;二是若不剔掉,参与设计,设计取值直接封顶,所以说路上出现严重超载车辆,已影响未来设计参数正常取值,设计结果无法反映客观实际。

  2、路面使用周期很难保证

  个别严重超载车辆出入频繁的路线,仅半年时间其累计轴次就达到3000多万,远远超出正常设计年限内累计总轴次。一些路面工程建完后,在设计年限的前期就已到设计轴次,部分路段的路面建完不久就出现早期破损。

  3、横向分布差异大,给路面设计、施工增加难度

  调查中发现多数路线上、下行交通流量基本一致,但因不同车道通过的货车载重量及行驶习惯差异,各车道上的轴次比重差异却很大。如一级公路,多数货车通常在快车道上行驶,产生的轴次占的比重就大,快车道容易出现车辙;而超车道常为小客车通行,产生轴次比重就小,路面状况就保持完好;个别两车道的二级公路,上、下行发生的轴次差异尤为明显,有的相差5-6倍。为满足实际情况需要,必须进行上、下行路面分幅结构设计,因轴次的差异导致结构厚度设计产生差异,上下行厚度不同给正常路面结构设计、施工等增加很多难度。

  4、超标准,结构受力更为复杂

  现有《规范》规定设计标准为BZZ-100,即标准轴载100千牛,常规设计时最重的车辆换算当量轴次仅为10次左右,其交通组成视为无特重超载货车的理想状态。而现实中,普通公路由于不用交费,超载行为较为严重,一些路线上超载车辆总重达200多吨,单轴达39吨(390千牛)左右(小桥设计单孔跨径最大承受荷载仅为36吨),是设计标准的近四倍。一台超载车辆通过相当于4000多辆标准车通过,对路面造成的破坏影响就不止是四倍关系,准确推断路面受力变化规律及结构计算变得较为复杂,小桥安全使用更受到威胁。

  目前全国多数省份公路交通管控仍依靠人为上路执法,执法人员在路上执法伤亡严重,执法效果不理想,虽交通运输部日前发布的新规已明确非现场执法的法律依据,但借助非现场执法行为缺乏正确引导,推进速度极为缓慢,加上运输行业竞争激烈,导致目前社会运输车辆普遍超载运输,对公路路面、桥梁使用带来安全隐患。

  去过美国的同行都会有很深的感触,美国公路交通非常发达,交通流量也大,但他们路面厚度与国内路面厚度接近,使用寿命反而比我们长,交通事故很少。他们使用路用材料、工艺极普通,但很注重交通秩序管控,交通管控技术比较先进,而且投入很大,社会车辆不敢超载运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可观。我省为抵御超载车辆对公路使用的影响,有些路段路面面层、基层厚度都有所增加,工程投资相对加大,经使用观察,有些地区实施后效果并不理想,超载严重地区路面照样被特重车辆压坏。因此说,无休止增加路面结构层厚度,花费精力、财力集中结构、材料、工艺研究虽然有必要,但不是根本途径,若忽视了交通秩序管控,超载车辆肆无忌惮通行,路面质量再好、强度再高,仍保证不了路面使用寿命延长,且得不偿失的,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所以说,路面材料、工艺研究很重要,是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但同时应在交通秩序管控方面加大力度和投入,利用科技手段,全面推行非现场执法,才能对社会超载运输行为起到威慑作用,逐渐消灭超载车辆,创建一个绿色交通环境才是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根本途径。

  来源:智慧交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