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全面提升现代综合交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中国气象局、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国家邮政局联合编制了《“十四五”交通气象保障规划》。《规划》要求,到2025年,公路交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实现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优化提升,重点路段气象要素实时、精准、全方位、多维度智能感知,浓雾、道路结冰等恶劣天气交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时效提升至30-60分钟。
《规划》分为5章:现状和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建设项目,保障措施。以下主要梳理了与公路相关的目标、主要任务与建设项目。
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25年,聚焦公路、铁路、内河水运、海上交通、多式联运五大重点方向,综合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布局更加优化,基于交通安全影响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气象在交通路网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各环节的保障服务作用有效发挥,多部门协同规划、协同部署、协同实施、协同保障的综合交通气象服务格局基本形成。
分项目标
其中在公路交通方面,公路交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实现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优化提升,重点路段气象要素实时、精准、全方位、多维度智能感知,浓雾、道路结冰等恶劣天气交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时效提升至30-60分钟,为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提供制度化、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交通气象保障服务。
主要任务
(一)构建交通气象精密监测系统
1.设计交通气象观测网布局方案
公安交管及铁路、公路部门会同气象等部门制订分交通类型的全国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指导意见。各地根据已建交通气象观测站点的观测项目、技术指标、运行质量,结合气象影响排查情况,编制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方案。
2.建立健全交通气象观测系统
强化交通气象监测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气象监测站网的布局设计和建设,优先开展气象监测薄弱的公路铁路线路监测站网建设。逐步对已经运营的公路、铁路交通沿线监测点布局进行评估与优化。加强恶劣天气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致灾隐患点的监测能力建设。建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西南高原山地等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试点示范区。
3.提升交通气象观测装备保障能力
制订并实施针对公路、铁路、水运交通气象观测设备的技术标准和计量标校规范,建设公路、铁路、水运交通气象监测设备计量实验室。加强交通沿线气象监测设备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研发,提升交通沿线气象监测设备的防辐射、防腐蚀、防潮湿、防爆性能。发展交通气象实景监测和智能识别技术。探索建立海(水)上交通设施专业观测信息双向反馈机制。建立交通气象监测设备多部门共建、共用、共保运行保障机制。
(二)开展交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
4.排查恶劣天气交通影响情况
公安交管及铁路、公路部门会同气象部门,针对高速公路、铁路分别开展恶劣天气交通影响情况排查,制定分交通类型、分灾种、分等级的交通影响情况排查和整改标准规范,建立恶劣天气交通影响情况数据库,形成全国恶劣天气交通影响情况一张图。建立动态更新制度,实现对恶劣天气交通影响信息的统一动态管理和整改效果的跟踪评估。
5.编制交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气象部门会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汇集交通气象灾害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等数据信息,构建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发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分类别、分灾种、分行业的交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为交通规划设计、气象观测站网优化布局提供依据。开展气候敏感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工程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
(三)打造高质量交通气象服务体系
6.增强基于影响的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供给
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研发面向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不同路段/航段的数字化交通气象要素预报产品。融合交通流量、公路路况、船舶定位等交通信息,制作基于影响的交通气象风险预警产品。改进和完善面向航运、港口运行、海洋导航、无人寄递等的气象服务产品。针对全国商贸、邮政快递物流、冷链运输需求,发展面向生产领域、全流程的交通气象服务产品体系。针对公众交通气象服务需求,研制道路交通安全和拥堵气象风险以及节假日等专题交通气象服务产品。
7.发展基于场景的分众交通气象保障服务
发展多部门联合的分众交通气象保障服务。推动交通气象服务信息融入交通安全应急指挥体系,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科学管控、指挥调度提供支撑。推动交通气象服务信息接入地图导航,融入驾乘人员路线规划、风险规避等应用场景中,实现基于位置的精准服务。开展面向物流、冷链运输等生产领域的交通气象服务。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交通气象服务,为公众查询、定制交通气象服务产品提供支持。
(四)提升交通气象服务支撑能力
8.提升交通气象观测信息规范处理能力
建立针对公路、铁路、水运交通气象监测网的质量控制、诊断勘误、质量评估业务流程,建立交通气象站元数据库,建立观测数据质量异常事件监控及跟踪管理业务机制,完善交通气象监测数据质量考核机制,制定质量控制业务评价指标体系。针对陆海空天交通气象观测网,研究海量观测数据的误差识别和量化分析方法,探索规范定量的智能质量诊断与订正技术。
9.构建交通气象大数据
加强交通气象信息跨行业互通共享,建立信息共享目录清单,推动公安交管、交通运输、气象等部门建立安全可靠、运行稳定的实时信息交换通道,构建全国一体交通气象大数据集,融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统一管理,规范多行业、多源异构数据的信息汇集、数据挖掘、质量控制、存储管理、共享服务,建立交换数据的质量控制和传输时效评估制度。形成气象、公路、铁路、内河水运、海上交通等多行业的横向联合、纵向衔接、共建共享的交通气象大数据体系。
10.建设全国一体化交通气象业务支撑系统
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构建全国一体化综合交通气象业务系统,支撑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订正检验、汇集展示等功能,提供交通气象服务数据接口或插件,形成上下贯通、全流程监控、服务效益评估等的国省综合交通气象服务业务体系,为开展融入式交通气象服务赋能。
(五)推动交通气象科技创新
11.加强交通气象智能感知技术和设备研发
研发基于交通工具内部和沿线固定点交通气象关键要素智能感知传感器和设备。开展特定需求的风、雾遥感设备研发和应用技术研究,获取特定风场和雾的结构特征。研发基于图像识别的低能见度、强降水、路面积雪、结冰等智能监测预警技术和设备,以及基于热谱图的路面低温冰情监测技术和设备。研发交通气象移动监测预警系统。
12.发展交通气象预报预警技术
开展恶劣天气对公路、铁路、水运的致灾机理研究。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北斗等技术,建立针对浓雾(团雾)、横风、道路结冰等致灾临界气象条件监测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技术。研发公路交通气象预报模型,开展基于智能网格的高分辨率能见度、道路结冰、强降水等风险预警技术研发。研发基于智能网格的高精度内河水运气象要素预报模型。针对寒潮、大雾、海冰、大风等恶劣天气下船舶禁限航、煤炭油气安全抢运等特殊情况,研发高精度港口作业气象服务模型。研发快递物流配送天气保障与服务模型。
13.加强交通气象标准化体系建设
完善交通气象标准规范,在交通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营中优先应用。开展交通气象监测设备质量标准研究,建设交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评估等服务产品的质量评价体系,开展交通气象服务质量效益评估。编制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交通安全隐患排查与提升标准,规范开展隐患路段的排查与提升工作。开展交通气象服务信息共享标准研究,逐步完善面向交通运输、交通安全、交通工程等分类、专业、精细、精准气象服务及评估标准,探索交通气象灾害风险管控标准。
(六)强化“一带一路”综合交通运输气象保障
14.提升陆运交通及物流气象综合服务能力
15.提升海上交通气象保障能力
建设项目
“十四五”期间,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国家邮政局、中国气象局以及相关交通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上述主要任务,依托重点建设项目开展业务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交通气象服务供给水平。
在高速公路方面,具体包括高速公路交通预警处置气象服务保障项目。以共建合作机制和试点项目为推手,促进全国高速公路交通预警处置气象服务保障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国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网优化布设,针对浓雾(团雾)、道路结冰、强降水等,强化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开展高速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的智能识别和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发,制定高速公路交管气象服务规范标准和交通预警处置业务流程,建立国省一体交管气象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全国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服务保障业务化运作。